中国有着总结学术发展的悠久和优良传统,向上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
孔子。孔子所生活的
春秋时期,中国的思想文化业已经历了从原始时期到夏、商、西周三代之变。对于错综复杂的远古文化,孔子从学术史的角度将其归结为”六经”。《
庄子·天运篇》云:”孔子谓老聃曰:'丘治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易、春秋、”六经”,自以为久矣,孰知其故矣。'”孔子对于”六经”虽然做的主要是学术综合的工作,即”述而不作”,但这一开创性的学术总结在中
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。钱穆先生在《国学概论》中说:”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:一曰孔子;一曰'六经'。孔子者,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,而'六经'则中国学术史上著述最高之标准也。”[1](P2)
春秋
战国时期,学派蜂起,百家争鸣,学术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发展。但由于后来秦始皇的”焚书坑儒”,经籍百家遭到严禁,致使学术为之一变。汉惠帝时,下令废除《挟书律》,百家思想重新活跃起来,学术为此又起一变。在中国学术史研究方面,汉初有司马谈《论六家要旨》,西汉末期有刘向、刘歆父子的《七略》、《别录》,东汉有
班固的《
汉书·艺文志》。学术史研究从此绵延不绝,各个朝代官修或私修史书,一般都有总结前代学术的专门章节,或曰《艺文志》,或曰《经籍志》,目的都是为了”辨章学术,考镜源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