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“冷门”不冷 “绝学”不绝
——从清华简入藏十年看冷门“绝学”研究之路
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
十年八辑,冷门“绝学”清华简的每一次亮相都能吸引众多目光。
“发布《摄命》,我们又一次发现了失传的古文《
尚书》一篇,为古文尚书证伪又添一例。”11月17日,在《清华大学藏
战国竹简(捌)》成果公布会上,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如是说。同时面世的,还有另外7篇失传两千年的重要文献。
“冷门”何以不冷?“绝学”如何不绝?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破译文明密码的不辍脚步,也为今天的冷门“绝学”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之路。
痛点:后继乏人,学科队伍不够完善
对策:从源头上抓招生,在研究中育人才
中国
历史上,每一次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都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发展:西汉中期的孔壁中经,皆战国“古文”,有逸书十六、逸礼三十九,昭示汉人熟习的二十九篇《尚书》、十七篇《
仪礼》绝不完备,引出了所谓汉代学术的今古之争;西晋汲县所出竹书,所载史事、年代与流传经史多有差异,当时学者荀勖、杜预、陆机、臣瓒无不属意,引发的年代学、地理学问题至今仍被学者研究讨论。20世纪以来,甲骨文与敦煌文献更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。
但在一个个文明密码被破译的背后,后继乏人、学科队伍不完善却成了这些冷门“绝学”挥之不去的尴尬。
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一些大学因现实需求和就业状况变化,增设了瞄准市场需求、应用性强的专业,而撤销了一些“进口不旺”“销路不畅”的专业。在这一动态调整过程中,那些原本就生源少、毕业生就业面窄或市场敏感性不强的学科,如甲骨文研究、古典文献学等冷门学科和西夏文等学科,越来越萎缩。